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wǎng)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灣研究機構啟動遷臺殷墟甲骨研究

2013年08月28日 08:44 來源:新華網(wǎng)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4000余片1949年遷至臺灣的殷墟甲骨在庫房封存數(shù)十載后,開始被納入系統(tǒng)研究,相關成果將通過網(wǎng)絡讓世人更好地感受商代文明和古老漢字文化的魅力。

  27日,收藏這批甲骨的臺灣歷史博物館與長期專精甲骨文研究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中研院史語所”)在此間簽約,雙方將進行合作整理與研究,內容制作照片、拓片和摹本;進行數(shù)字化采集后匯入“中研院史語所”的甲骨資料庫,并提供網(wǎng)路查詢;以彩色照片、拓片、摹本、釋文并陳方式出版專書;擇其精要舉辦專題展覽。

  記者在簽約儀式上了解到,這批甲骨的“身世”極為特殊。1928年至1937年間,“史語所”在殷墟進行了15次科學發(fā)掘,共得甲骨約25000片。而同一時期,當時的河南省政府自行派員于1929年、1930年進行了2次挖掘,共得甲骨3000余片存于當時的河南博物館,后于1949年11月由重慶空運來臺,1956年撥交臺灣歷史博物館收藏迄今。

  此外,臺灣歷史博物館還收藏有1972年由“中央圖書館”移撥的700余片甲骨。據(jù)館方介紹,兩批合計4000余片甲骨多數(shù)有字,但殘破碎弱,又礙于預算及人力,一直珍藏在庫房,未做系統(tǒng)研究。

  在簽約現(xiàn)場,記者見到了著名甲骨學家董作賓之子董敏。1928年起,時任“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的董作賓曾8次主持或參與殷墟發(fā)掘。董敏對記者說,他父親曾看過這批甲骨中的一部分,還做了一些臨摹,并認為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如今,借助“史語所”累積的研究實力和經驗,相信這批甲骨能為甲骨文研究填補空白。

  臺當局文化主管部門副負責人洪孟啟說,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作為中國人,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意識到責任重大。甲骨文是漢字的重要起源,這批甲骨的整理研究以及成果的數(shù)字化分享,將讓民眾尤其是下一代更好地體認自己的文化,增強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感。(記者陳鍵興 程卓)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wǎng)

:
    關于我們 | 本網(wǎng)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lián)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391
    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wǎng)版權所有

    霞浦县| 杂多县| 隆回县| 太白县| 如皋市| 寿光市| 天门市| 左贡县| 久治县| 芷江| 周宁县| 华宁县| 龙井市| 宝兴县| 澄迈县| 开封县| 汨罗市| 葵青区| 寻乌县| 威信县| 正蓝旗| 上饶县| 托里县| 于田县| 水城县| 通州区| 鹰潭市| 黄骅市| 山西省| 新野县| 元江| 苏尼特左旗| 霸州市| 宁明县| 温宿县| 滁州市| 慈利县| 尉犁县| 炎陵县|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