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看云南,生物多樣性、文化多元性之花盡情綻放

2021-10-09 11:03: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文化】

  作者:范建華(云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資料卡片

  云南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老撾、越南等國接壤,國境線總長4061公里,總面積39.4萬平方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階梯狀遞減,最高海拔為位于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的梅里雪山主峰,高6740米;最低點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縣南臘口與紅河交匯處,海拔高度僅76.4米。地貌形態(tài)多樣,西北高山縱谷、江河深切,較為破碎;中部高原面保留較為完整,形成主要的高山盆地——壩子;南部和東南部形成平壩與丘陵相間的喀斯特地貌。伊洛瓦底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紅河、南盤江六條大江構成云南的水文主脈。在六大水系之間,分布著滇池、洱海、撫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以及面積不等的眾多水庫和天然湖泊。

   1、生物多樣性熱點區(qū)中的熱點

  特殊的地理地貌形態(tài)、不同緯度的海拔高度,使云南形成了立體多樣的氣候帶,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和高原氣候區(qū)(北溫帶)七種氣候類型。云南處于全球36個“物種最豐富且備受威脅”的陸地生物多樣性熱點區(qū)中的“中國西山地”“東喜馬拉雅”和“印緬地區(qū)”三大區(qū)域核心和交匯地帶。復雜多樣的氣候類型、地理地貌形態(tài)以及特殊的地區(qū)區(qū)位,孕育了云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云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也是許多物種的起源地和分化中心,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和“物種基因庫”之稱。云南面積僅占全國的4.1%,卻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主要生物類群物種種數接近或超過全國的一半。相關統(tǒng)計顯示,云南共記錄了25434個物種,其中大型真菌2729種,占全國的56.9%;地衣1067種,占全國的60.4%;高等植物19333種,占全國的50.1%,有農作物及野生近源種近千種,是亞洲栽培稻、蕎麥、茶、甘蔗等作物的起源中心和分化中心,其中巧家縣的五針松、彌勒市的苣苔、漾濞縣的漾濞槭等珍稀樹種,世界范圍內僅分布于云南;分布脊椎動物2273種,占全國的52.1%,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脊椎動物242種。此外,云南還擁有昆蟲11000多種、淡水魚類366種、鳥類776種,綠孔雀、怒江金絲猴、白掌長臂猿、天行長臂猿、亞洲象等均屬全國僅有云南分布的物種。

   2、生物多樣性造就文化多元性

  文化是人類在依附自然、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豐富又不斷革新的人類活動總和。生物多樣性是文化多元性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如果說地理環(huán)境與氣候影響著物種群落的棲息,那么自然生態(tài)與群落生存方式則孕育著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即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與氣候類型形成了云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孕育了多彩多姿的文化多元性,也造就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經典范例。

  云南總人口(常住人口)為4720.9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數達1621.26萬人,占全省人口總數的33.6%。除漢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有彝、哈尼、白、傣等25個。其中,哈尼、白、傣、傈僳、拉祜、佤、納西、景頗、布朗、普米、阿昌、怒、基諾、德昂、獨龍15個民族為云南特有。

  從族源上講,云南26個民族主要來源于中國古代三大族系,即氐羌系統(tǒng)民族,如彝、白、藏、納西等民族;百越系統(tǒng)民族,如壯、傣、布依、水等民族;百濮系統(tǒng)民族,如佤、布朗、德昂等民族。生活在不同區(qū)域的民族在生產生活、社會組織、文學藝術、宗教禮儀等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正是云南多樣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物種基因差異。在漫長的歲月中,無論居于高山還是深谷,無論處于平壩還是山巔,或者濱河依水而居,云南各民族人民在認識自然、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3、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的生態(tài)文化啟示

  我們用生活在熱帶雨林的傣族和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這兩個例子來描述云南文化多元性與地理環(huán)境、生物多樣性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處于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北部邊沿,屬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為1136~1513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8.9~22.6℃。這里是中國熱帶生態(tài)系統(tǒng)保存最完整的地區(qū),擁有森林151.66萬公頃,高等植物5000多種,脊椎動物762種,鳥類427種,哺乳動物108種,爬行動物74種,魚類100種。此外,西雙版納還是世界稻作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和世界茶葉的重點原產地之一。

  生活在熱帶雨林里的傣族千百年來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適應雨林環(huán)境的生產生活方式。這里的遠古先民在采集經濟中創(chuàng)造了古老的稻作文明,使得栽培水稻成為這里最重要的生產方式,與之相關聯(lián)的水牛馴化與牛耕水田也應運而生。當地主要以竹樓干欄式建筑為主。這里盛產龍竹,粗大結實,可作房屋柱梁等框架;而茅草可遮風擋雨,且通透性極佳,從而增強房屋的居住舒適感。干欄式建筑既能避免與濕地直接接觸以利于身體健康,又可防止蟲蛇的侵擾與傷害。選用竹子、茅草作為建筑材料,正是傣族先民在生產實踐中、在認識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作出的科學選擇,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傣族竹樓干欄式建筑文化。

  除了物質、文化的形成與西雙版納的地理環(huán)境、生物多樣性休戚相關,傣族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精神文化的創(chuàng)造也與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直接相關。居住在壩區(qū)濱水的地方,使得當地人性格中多包含水一般的柔情,勤勞而善良,待人禮貌,強調和諧共生。正如傣族古老的諺語所言:“有樹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傣族人民有強烈的山林崇拜觀。在傣族傳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里,保護森林、愛護大自然是必須恪守的,他們生活在原始熱帶雨林中,卻絕不隨隨便便砍伐一棵樹。每個村寨都在房前屋后、田邊地角栽植一種專供柴薪使用的樹種——鐵刀木。傣族的音樂舞蹈等藝術創(chuàng)作靈感也源于自然,例如傣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孔雀舞以及神話傳說《召樹屯與喃木諾娜》,皆源自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中特有的珍稀物種綠孔雀。

  4、迪慶雪域高原的生態(tài)文化啟示

  對比熱帶雨林與傣族文化,讓我們再來看看迪慶藏族如何在滇西北雪域高原上堅韌、頑強地創(chuàng)造燦爛的藏族文化。

  迪慶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伸延部分南北縱向排列的橫斷山脈地區(qū),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qū)。境內最高海拔為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低海拔為1486米的瀾滄江河谷,較小范圍內的巨大高差使得這里出現(xiàn)垂直氣候和立體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征,而低緯度、高海拔使當地屬于溫帶—寒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4.7~16.5℃。這里被稱為“動植物王國”,高等植物達187科5000余種,其中30多種為國家一二級保護樹種,是世界著名花卉杜鵑、報春、龍膽、綠絨蒿等的分布中心;野生動物1400余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80多種,包括滇金絲猴、黑頸鶴、雪豹、林麝、棕熊等;境內共有草地900多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地約630萬畝,是云南最大的天然牧場。

  特殊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決定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類型。與西雙版納傣族人民一樣,迪慶藏族人民祖祖輩輩在雪域高原生存與發(fā)展。因海拔高、氣候冷,迪慶藏族人民以種植耐寒耐旱的青稞、燕麥、馬鈴薯為主,耕作方式源于高原地區(qū)的“二牛抬杠”。由于天然牧場面積廣闊,畜牧業(yè)便成為農業(yè)中的主導產業(yè),加之海拔和氣候原因,牦牛成為畜牧業(yè)中的核心要素——相比之下,生活在西雙版納等地的水牛在迪慶高原根本無法生存,這便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因氣候寒冷,脂肪消耗大,為御寒增加熱量,當地藏族人民的主食以牛羊肉為主,同時因物產所限,吃青稞面、喝酥油茶成為基本飲食習慣——這明顯有別于吃軟米、喜酸辣的傣族飲食文化。

  因氣溫寒冷,建房蓋屋御寒便成為生活在滇西北高原的首要功能需求,由此形成了迪慶藏族以木質框架結構和厚達一米多的夯土墻為主要特征的建筑文化。當地人民還把勞作與娛樂有機結合起來,產生了富有特色的建筑之歌——打嚇嘎,即將有強烈音樂節(jié)奏感的夯土聲與歌舞聲融為一體,使本來艱辛的勞作變成愉悅的藝術體驗。

  高山峽谷,氣候寒冷,空氣稀薄……面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不畏艱苦,樂觀生活,在雪域高原上創(chuàng)造出獨特而富有魅力的藏族文化。雪山、草甸、藍天、碧湖、蒼鷹……這些自然元素融為一體,因果循環(huán),也融入人們的信仰。

  從上述兩個地處不同自然環(huán)境、地理空間和生物群落的民族的生產生活及精神追求中,我們明顯感受到一個豐富多彩的云南。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元性相互依存:有了多樣的生物,才有了多元的文化;生物多樣性是文化多元性的基底,而文化多元性又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原動力。

  多年來,云南各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牢牢把握云南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元性的基本特征,堅持生態(tài)環(huán)境、民族文化、經濟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并在科學發(fā)展、綠色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對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人類文化多元共生共存有著重要的啟示與借鑒。今天,云南各族人民繼續(xù)瞄準“生態(tài)文明排頭兵”的戰(zhàn)略定位,努力將云南建成具有世界意義的綠色發(fā)展試驗區(qū)。

  云南的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元性,是世界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的瑰寶,是值得關注與續(xù)寫的永恒話題。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09日 09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库尔勒市| 南通市| 日喀则市| 古蔺县| 耿马| 祥云县| 朝阳区| 烟台市| 华蓥市| 巴楚县| 平定县| 宜阳县| 色达县| 嘉禾县| 南皮县| 丰城市| 江孜县| 龙泉市| 泰和县| 突泉县| 辰溪县| 宜城市| 盈江县| 十堰市| 马山县| 白城市| 泽库县| 通许县| 阿城市| 怀来县| 珲春市| 漾濞| 克什克腾旗| 满洲里市| 天柱县| 永顺县| 明星| 宝清县| 衡南县| 乐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