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講解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生態(tài)文化

2018-05-23 08:32:00
來源:學習中國
字號

  世界上許多有識之士都認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難題的重要啟示,其中也包括關于人和自然關系的理念和思想。習近平在全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大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tài)文化。”中華文化中有哪些生態(tài)文化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天人合一。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歷來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薄疤烊撕弦弧笔且曁斓厝f物人為一體的思想。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被表述為“天人關系”。董仲舒說:“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季羨林先生對此解釋道: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在儒家看來,“人在天地之間,與萬物同流”,“天人無間斷”。也就是說,人與萬物一起生滅不已,協(xié)同進化。人不是游離于自然之外的,更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的,人就生活在自然之中。程頤說:“人之在天地,如魚在水,不知有水,只待出水,方知動不得!奔锤静荒茉O想人游離于自然之外,或超越于自然之上!疤烊撕弦弧弊非蟮氖侨伺c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共同生存,和諧統(tǒng)一。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自然之道!独献印返诙逭抡f:“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自然法則看成宇宙萬物和人類世界的最高法則。老子認為,自然法則不可違,人道必須順應天道,人只能“效天法地”,將天之法則轉化為人之準則。王弼注曰:“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安全,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圓法圓,于自然無違也!彼嬲]人們不妄為、不強為、不亂為,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地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尊重自然。“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弊鹬刈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墩撜Z·述而》中說“釣而不網,弋而不射宿!奔瘁烎~不要截住水流一網打盡,打獵不要射夜宿之鳥,反映出古人樸素的生態(tài)道德思想!睹献印けM心上》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是說,不僅要愛護自己的同胞,而且要擴展到愛護各類動物、植物等自然生命。尊重自然的理念,強調了人類應當擔負保護自然界以及其他生物的道德責任和義務,尊重與愛護大自然,以仁慈之德包容與善待宇宙萬物,體現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獨特思考和生態(tài)智慧。

  保護自然。保護自然,體現了對動植物等自然資源永續(xù)利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我國古代通過立法,形成了對生物資源按自然規(guī)律順時取用、禁止滅絕種群等規(guī)定。上古時代夏禹執(zhí)政時曾頒布的一條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贝笠馐钦f:春天三個月中,正是草木復蘇、生長的季節(jié),不準上山用斧砍伐。夏季三月,正是魚鱉繁殖和生長的季節(jié),不準用網罟在河湖中捕撈。輔助齊桓公稱霸的大臣管仲提出:“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重視環(huán)境保護工作的君主),“不可以立為天下王”;“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禁發(fā)必有時”,“春政不禁,則百長不生;夏政不禁,則五谷不成”。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生態(tài)理念,開了生態(tài)文明之先河、可持續(xù)發(fā)展之先驅。在今天,這些綿延數千年的生態(tài)理念依然是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思想指引。習近平指出,生態(tài)文明建設“秉承了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念”。“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xù)發(fā)展之路!

 。ū疚膩碓矗簩W習中國)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白朗县| 临颍县| 鸡东县| 女性| 临城县| 漳浦县| 平舆县| 顺义区| 隆化县| 新民市| 大田县| 长汀县| 襄垣县| 天柱县| 铜陵市| 依安县| 金华市| 清河县| 宜昌市| 苗栗县| 于都县| 铁力市| 阿勒泰市| 监利县| 姚安县| 潍坊市| 大兴区| 惠水县| 柳州市| 镇赉县| 洛阳市| 霸州市| 阜城县| 宜丰县| 石家庄市| 乌审旗| 博野县| 承德市| 清水河县| 赣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