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wǎng)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jīng)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fā)布會 | 新聞人物

舍我輩其誰分擔--記臺灣同胞與辛亥革命

時間:2011-09-28 10:40  來源:新華網(wǎng)

  “三百萬臺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lǐng)導(dǎo)?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yè),舍我輩其誰分擔!”臺灣孫中山史跡館里陳列著這樣一份正楷手書,上陳“中山先生千古”,落款“北大臺灣學生會敬挽”。

  這份由在北大臺灣學生洪炎秋撰寫于1925年孫中山逝世時的挽聯(lián),道出了臺灣同胞痛悼偉人的真情告白,也道出了臺灣同胞百年前救國圖強的赤子之心。

  馬關(guān)割臺:辛亥革命烈火動力之一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記錄了這樣一份資料: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guān)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孫中山也已積極策劃革命行動。10月日本接管全臺,中山先生同時在廣州發(fā)動第一次起義。

  由此可見,戰(zhàn)敗割臺,是促使中山先生迅速組織革命團體、采取革命行動的一個動力。

  孫中山紀念館原副館長曾一士表示,1894年11月,孫中山先生看到甲午戰(zhàn)爭清廷敗象已顯,國事危殆,遂創(chuàng)立興中會于檀香山;為擴展興中會組織,他派陳少白赴臺籌設(shè)興中會臺灣支會。

  曾一士表示,興中會的第一個分會在1895年成立于日本橫濱,第二個分會在臺北成立,是由陳少白于1897年赴臺,經(jīng)楊心如協(xié)助,爭取到吳文秀、容祺年等臺灣同胞支持而成立。興中會臺灣分會正式在臺建立革命據(jù)點,為中山先生將臺灣與中國革命運動聯(lián)成一體,作了鋪路準備。

  繼興中會之后,中國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也在臺灣發(fā)展革命組織。1910年,中國同盟會會員王兆培到臺灣,吸收臺南籍的同學翁俊明與杜聰明等人宣誓入會,翁俊明還被委任為交通委員負責發(fā)展臺灣會務(wù),同盟會臺灣分會同時宣告成立。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的參加者中,就有臺灣籍會員許贊元、羅福星等。后來蔣渭水、連橫、賴和等76位臺籍精英也加入同盟會。

  臺灣同盟會成立之時,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接受革命思想,臺灣同盟會組織也迅速得到發(fā)展,并擔當起領(lǐng)導(dǎo)臺灣同胞武裝抗日的運動。

  辛亥革命在臺延續(xù)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墻頭的槍響劃破舊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漫漫長夜,也傳遞到遠隔千里的寶島臺灣。1912年元旦,中山先生就任中國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向中外記者明確表示,“中國如不能收復(fù)臺灣,即無法立于大地之上”,這一振聾發(fā)聵的呼聲無疑讓臺灣同胞聞之振奮。

  記者在臺北市二手書店翻閱到的史料顯示,當時臺灣商人大量輸入孫中山、黃興等人畫像、武昌起義戰(zhàn)爭圖畫和以革命為主題的“新三字經(jīng)”及小說。島內(nèi)民眾爭相購買,孫中山的名字在臺灣可謂婦孺皆知。

  在辛亥革命成功的鼓舞下,臺灣同胞的民族自尊心大增,并積極醞釀反日的民族革命運動。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委派臺籍革命青年羅福星等人回臺動員民眾,準備抗日起義。

  1913年3月15日,羅福星在苗栗召開臺灣革命同志代表大會,發(fā)表《大革命宣言》,列舉日本帝國主義的21條罪狀,號召臺灣人民起來配合辛亥革命,驅(qū)逐日寇,光復(fù)祖國河山。這場歷史上著名的苗栗起義雖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告終,但其不屈不撓的斗爭沉重打擊了日本殖民暴政,在臺灣遍灑了心向祖國、恢復(fù)臺灣的革命火種。

  繼苗栗起義后,從1913年到1915年,林圮埔、黃朝、羅阿頭、余清芳等人先后在南投、嘉義、臺中等地展開了抗日反殖民地的武裝斗爭。

  臺灣著名歷史學者王曉波認為,這些運動是辛亥革命在臺灣的繼續(xù)和延長,民族、民主革命精神由此在臺得到發(fā)揚光大,為最終收復(fù)臺灣奠定了基礎(chǔ)。

  臺灣革命和祖國革命步步相隨

  在日本加劇高壓殖民統(tǒng)治的大背景下,一些臺灣革命人士認為“若要救臺灣,非先從救祖國著手不可!”當時出版的《臺灣新青年》刊物發(fā)表文章說:欲致力于臺灣革命運動,非先致力于中國革命成功。待中國強大時候,臺灣才有回復(fù)之時;待中國有勢力時候,臺灣人才能脫離日本強盜的束縛。

  因此,一些臺灣革命人士直接回大陸參與革命運動。如臺灣望族“霧峰林家”后人林祖密于1913年春毅然離臺,定居廈門鼓浪嶼并辦理復(fù)籍,成為臺灣同胞恢復(fù)當時中國國籍的第一人。臺北人李友邦為逃離日本軍警抓捕來到大陸,1924年加入黃埔軍校第2期,畢業(yè)后參加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北伐戰(zhàn)爭,后組織臺胞參與臺灣義勇隊“保衛(wèi)祖國、收復(fù)臺灣”運動。

  1926年,一些臺灣青年成立廣東臺灣學生聯(lián)合會,后更名為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利用報紙、宣傳文書等聯(lián)絡(luò)臺籍青年從事革命工作。在1927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兩周年的日子,他們發(fā)表《敬告中國同胞書》說:“我們的口號:中國民眾團結(jié)起來援助臺灣革命!毋忘臺灣!臺灣的民族是中國的民族!臺灣的土地是中國的土地!”

  王曉波表示,當時日本人在東北成立滿洲建國大學,吸收大量臺灣學生,不少臺灣人還利用這一條線遠赴冀察魯中共抗日根據(jù)地,參與抗日運動。像這樣的例子,在當時不勝枚舉。

  “我們可以理解在辛亥百年的過程中,臺灣民眾從未缺席過中國救國圖強的歷史,臺灣的革命其實是和祖國革命步步相隨、息息相關(guān)的!蓖鯐圆ㄕf。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分享到:
編輯:李迪

相關(guān)新聞

圖片

本網(wǎng)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

锡林浩特市| 安新县| 三明市| 通海县| 天津市| 哈密市| 尼玛县| 武冈市| 天津市| 绍兴县| 柳林县| 城固县| 万州区| 当涂县| 读书| 定安县| 遂昌县| 马尔康县| 阳江市| 黎城县| 侯马市| 进贤县| 永春县| 浮梁县| 莲花县| 万全县| 孟连| 腾冲县| 偃师市| 澄江县| 肃北| 新绛县| 大田县| 乾安县| 镶黄旗| 普定县| 博爱县| 旬邑县| 凤山市| 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