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民進黨籍學者:臺灣人不能縱容李登輝的“親日史觀”

2015年08月24日 08:0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民進黨籍學者郭正亮日前撰文指出,曾做過12年臺灣當局領導人的李登輝故意配合日本政界,說出讓臺灣淪為國際笑柄、完全以偏概全的親日言論。在全世界慶祝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臺灣社會若繼續(xù)縱容李登輝“親日史觀”橫行無阻,將是臺灣人的真正悲哀。

  郭正亮表示,李登輝在二戰(zhàn)期間自愿參加日本軍隊,他的“日本認同經驗”并不能代表當時多數臺灣人的主流價值。以1943年為例,臺灣總人口659萬人,當時包括自愿和被強迫加入日軍參戰(zhàn)的臺灣人有8萬,“軍屬”與“軍夫”12萬,合計20萬人,只占1943年臺灣總人口的3%。

  郭正亮說,1936年9月,日本在臺灣全力推動“皇民化運動”,1940年公布“臺灣籍民改換日本姓名促進綱要”。李登輝的父親李金龍是日本刑警,為宣示效忠日本殖民政府,將李登輝改名“巖里政男”,可看出李氏家族改為日本皇民的決心。但“皇民化”絕非臺灣主流,直到1943年12月,臺灣人改日本姓名仍然不多,據統(tǒng)計只有1萬7526戶改姓名,總人數只有12萬6211人,不到總人口的2%。

  他指出,李登輝充其量只能代表少數“臺籍日本皇民”的史觀,多數臺灣人既不愿改日本姓名成為皇民,也不愿加入日軍參戰(zhàn)。如果不能從更全面的角度,了解當時多數臺灣人的感受和立場,就是明顯以偏概全、扭曲歷史。

  郭正亮說,臺灣人的抗日足跡幾乎遍及大陸所有抗戰(zhàn)地區(qū)。投入香港戰(zhàn)場就有謝東閔、謝南光、李萬居、翁俊明、劉啟光、陳哲生等人,投入華南戰(zhàn)場則有李友邦、蕭道應、鍾浩東、丘念臺、郭耀傳、楊坤榮等人,投入華中戰(zhàn)場也有吳思漢、朱天順等人,投入華北戰(zhàn)場則有林思平、楊泰山、楊誠、李子秀、林棟、翁阿冬、楊美華、陳文英等人。這些人都是當時臺灣首屈一指的各界精英。此外,在臺灣堅持抵抗日本殖民壓迫的,則有1921年蔣渭水等人成立“臺灣文化協會”,1927年洪元煌、彭華英、謝春木、陳逢源等人成立“臺灣民眾黨”,另如1932年《臺灣民報》成為呼吁改革的最大中文報紙,都是臺灣民眾不懼日本殖民壓迫、不斷追求改革的歷史足跡。

  郭正亮說,可恥的是,從未抵抗日本殖民壓迫、從未參與臺灣自治改革的李登輝家族,以“日本皇民”史觀篡改臺灣近代史,全面抹殺臺灣抗日歷史。自詡“以貨真價實的‘日本人’身份為祖國奮戰(zhàn)”的李登輝擔任臺灣當局領導人期間,從來不曾為“臺籍日本兵”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說過一句公道話。這種“只會討好日本權貴”的“親日高級臺灣人”心態(tài)才是“日本皇民”李登輝的真正本質。

互動社區(qū)
熱帖| 博文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

玉环县| 尚义县| 福海县| 正镶白旗| 红安县| 新昌县| 镇安县| 商都县| 肥东县| 慈利县| 彰武县| 淮南市| 稷山县| 新和县| 会同县| 阿拉善右旗| 布拖县| 克东县| 汕尾市| 崇信县| 漳浦县| 获嘉县| 麻栗坡县| 遂昌县| 焦作市| 怀安县| 合江县| 淮北市| 宁陕县| 思茅市| 怀远县| 彰武县| 永修县| 门头沟区| 电白县| 南城县| 马尔康县| 榆林市| 县级市| 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