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與臺北兩市的城市論壇(簡稱“雙城論壇”),至今已經(jīng)走過了整整15個年頭;仡欉@個論壇的歷程,使我們深深感到,“雙城論壇”是緩和兩岸關系的重要平臺之一。展望未來,希望“雙城論壇”在為上海與臺北的城市發(fā)展進一步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能夠繼續(xù)發(fā)揮緩和兩岸關系的作用,為兩岸民眾帶來積極意義。
“雙城論壇”在“雙博”中啟動。2010年5月,上海舉辦了世界博覽會,同年11月,臺北舉辦了世界花卉博覽會。正是這兩個博覽會的宣傳和推廣活動,給上海與臺北的城市交流與發(fā)展帶來了契機。當年4月6日,由上海市政府和臺北市政府作為主辦單位的“2010上海臺北城市論壇”在臺北舉辦。在此次論壇上,兩市就文化交流、旅游交流、科技園區(qū)交流、環(huán)保交流等四項議題簽署了交流合作備忘錄。此次“雙城論壇”翻開了海峽兩岸兩大城市及市長機制化互訪交流的新一頁。
在“雙城論壇”的帶動下,2010年6月14日,上海虹橋機場與臺北松山機場實現(xiàn)了直航,使兩市從“一日生活圈”進入“一小時生活圈”,不僅拉近了兩個城市的距離,而且也促進了雙方的城市交往、科技合作、企業(yè)投資、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等,具有非常正面的意義。
“雙城論壇”在實踐中不斷深化。2011年7月25日,“2011上海臺北城市論壇”在上海舉行。此次論壇兩市又簽署了教育交流、醫(yī)療衛(wèi)生交流、旅游交流等三項議題的交流合作備忘錄。滬臺兩地的各界人士和輿論都認為,“雙城論壇”及“和諧、合作、發(fā)展、雙贏”的理念,必將使雙方的交流合作向更高層次、更深程度、更寬領域發(fā)展。
2015年8月18日,以“城市發(fā)展與青年自主創(chuàng)業(yè)”為主題的“2015上海臺北城市論壇”在上海舉行。
“雙城論壇”迎來十年豐碩成果。“雙城論壇”從2010年創(chuàng)辦至2019年連續(xù)走過十年路程。期間,兩市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入發(fā)展,可謂優(yōu)勢互補,雙城共贏。2019年7月4日,以“創(chuàng)新、合作、未來”為主題的“2019上海臺北城市論壇”在上海舉行。此次論壇兩市在以往九年已經(jīng)簽署30多項交流合作備忘錄、取得豐碩合作成果的基礎上,又簽署了四項交流合作備忘錄,進一步深化了合作交流。
“雙城論壇”從線上重新走入線下。2020年,經(jīng)過上海與臺北兩市政府的溝通與協(xié)商,確定將“雙城論壇”從線下走入線上。2020年7月22日,以“城市防疫 智慧經(jīng)濟”為主題的“2020上海臺北城市論壇”,通過兩地視頻連線的方式繼續(xù)舉行。繼2020年后,2021年和2020年的“雙城論壇”也同樣通過視頻的方式,在上海與臺北兩地同時進行。不過,視頻方式并沒有降低“雙城論壇”的實際效果,兩市在這3年的論壇上,仍然簽署了多項交流合作備忘錄。
2023年,“雙城論壇”走過了14年歷程,通過兩市政府的共同努力,2023年8月30日上午,“2023上海臺北城市論壇”在上海舉行,重新走入線下。
“雙城論壇”應該成為緩和兩岸關系的重要平臺。2024年初,賴清德繼蔡英文之后在島內(nèi)贏得地區(qū)領導人的選舉,民進黨繼續(xù)在臺灣主政,并不斷給兩岸交流設置各種障礙,使“雙城論壇”的舉辦也出現(xiàn)了變數(shù)。本來兩市計劃于今年7至8月在臺北舉辦的“雙城論壇”,一直被民進黨當局無故延期,最終在兩岸各界的壓力下,民進黨當局一方面仍然拒絕上海市臺辦官員和記者共11人赴臺,另一方面則不得不聲稱以“有條件舉行”的方式,讓“雙城論壇”繼續(xù)舉辦。
2024年12月17日,以“智慧治理 永續(xù)未來”為主題的““2024上海臺北城市論壇””在臺北順利舉行。本次“雙城論壇”主要推動兩市在友善交通、河川治理、人文城市等方面開展互動交流。論壇期間,兩市還簽署了有關交流合作備忘錄。
兩岸同胞血濃于水、手足情深,要和平、要發(fā)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兩岸民眾的共同心聲!半p城論壇”的如期舉辦,是上海臺北兩市交流合作的盛事,也是兩岸和平發(fā)展、融合發(fā)展的好事。相信在兩市共同努力下,上海與臺北交流互鑒會越來越深入、合作領域會越來越寬廣,將繼續(xù)推動兩市進一步提高城市治理效能,不斷實現(xiàn)更高質(zhì)量的城市發(fā)展,更好服務上海與臺北市民安居樂業(yè)。
15年來,“雙城論壇”不僅形成了制度化交流的模式,而且也成為兩岸城市交流的典范。通過“雙城論壇”平臺,兩市增進了了解、建立了友誼、密切了交流、加強了合作、收獲了成果,有力地推動了雙方各階層、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據(jù)臺灣媒體的民調(diào)結果顯示,超過60%的臺北市民認為,“雙城論壇”對緩解兩岸緊張關系有幫助?梢,“雙城論壇”應該成為緩和兩岸關系的重要平臺。(作者陳士良,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臺灣研究院秘書長,文章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